买面包牛奶、送洗羽绒服、取快递、剪头发、再拎一兜子草莓回家……下楼遛一圈就能办好5件事,如此方便又高效的生活,已经在一些城市变成了现实。
近日,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将结合前期试点经验,在全国范围内开展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建设三年行动,力争到2025年让有条件的城市都行动起来,努力把居民的“需求清单”转化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“满意清单”。
那么,15分钟“围”起来的,到底是个啥样的“圈”?
【资料图】
缺什么补什么,这是一个“贴心的圈”
有研究显示,城市居民50%以上的日常消费支出,都集中在社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,也就是步行15分钟的距离,但在一些城市社区,居民生活不便的问题还比较突出。这几年,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分两批在80个地区开展了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建设,推进便民服务进社区、进居民点,目前已建设1402个便民生活圈,服务社区居民3200多万人。
缺什么补什么,是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的建设原则。首先是问需于民,发挥基层党建作用,把群众组织起来开座谈会或进行问卷调查,直击痛点:新小区周边配套是否齐全,老小区附近菜场小店设施是否老旧,年轻人习惯消费的新业态有没有延伸到家门口……
其次是不搞一个模子,而是“因圈施策”,体现个性化、多元化和特色化。江浙沪积极发展邻里中心、智慧微菜场;济南、福州等地发展社区工坊、城市书房等特色项目;北京、天津等10个城市发布“生活服务业网点动态地图”,利用大数据动态监测社区消费供需情况……各有各的“缺”和“补”,各有各的精彩。
更关注百姓对生活品质的需求,这是一个“舒心的圈”
发展“一店一早”,补齐“一菜一修”,服务好“一老一小”。这6个“一”,就是从前期试点经验提炼所得。建设便利店满足日常,推动早餐点进社区;对菜市场进行提升改造,增添“小修小补”摊位;老年康护,幼儿托管,解决居民后顾之忧……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不仅围绕人群聚居的中心而建,更关注百姓对生活品质的需求,为“舒心”生活而建。
“居民满意度达到90%以上”一开始就作为建设目标,写进了《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》。近两年过去,调查显示,首批试点地区居民综合满意度已达到93%。从过去更关心“有没有”到今天更关心“好不好”,百姓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,同时也提示后续的三年行动,仍需在“推动科学优化布局、补齐设施短板、丰富商业业态、壮大市场主体、创新服务能力、引导规范经营”的同时,提高服务便利化、标准化、智慧化、品质化水平。
小消费也能带动大市场,这是一个“连锁的圈”
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对《热评》说,社区商业投资门槛较低、经营方式灵活、拾遗补缺能力强,是繁荣活跃市场、保障服务民生、吸纳就业创业的重要力量。和大型商圈比,它消费单价低,但频次高、客流稳定,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正是依托社区商业而生,它的经营主体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,而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正是我国重要的就业蓄水池。
如今,80个全国试点地区涉及商业网点约28万个,带动社会投资260多亿元,带动就业280多万人,还给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留出了充分的空间:体验式消费、线上线下深度融合、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……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正在让联通经济社会微循环的“毛细血管”更加通畅,也在为经济发展的“肌体”增添更多活力。全国多地已将建设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纳入到了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和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中,如北京从拓展空间、丰富业态、提升品质、优化监管4方面做好顶层设计,鹤壁市规划设计坚持“群议制”、项目建设推行“共建制”、社区管理实行“圈长制”……
民生问题纷繁复杂,但说到底就是做好千家万户的事儿。期待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建设三年行动,能带给更多城市更多人便利和舒心。
(文丨孙诗乔 赵静)
标签: